律师论坛

基层法庭30年

发布时间:2019-08-22 查看次数:2670

最高人民法院

 

1989年3月25日,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。

这一天,我实现了自己魂牵梦萦的理想,开始了我梦寐以求的职业生涯,而且让我缘定终生、无怨无悔——成为一名基层人民法官。

正因如此,我也真实见证了人民法庭一步一步从逼仄简陋走向功能强大的30年。

当时的山东省商河县人民法院殷巷人民法庭,只有两间由一架铁梁撑着的平房,房间北面只能摆放两张写字台、两把圈椅和一个磨损得厉害的老档案橱,东面则是一张黄色的长条桌,放着一部暗绿色的手摇式电话机。被熏黑的墙皮有的已经脱落,有的已经隆起。高挂于办公室正上方的国徽最为显眼,在暗淡的斗室里发出一种庄严而神圣的光芒。

我刚到法庭,老庭长就神情庄重地对我说:“今天,小陈,你正式成为人民法庭的一员。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,千万不可慢待当事人,工作上不能马马虎虎!”

每次开庭,我和同事将两张写字台架开,摆成一排,找硬纸板做出审判长、审判员、陪审员、书记员四个牌子。当时,下乡办案得靠自行车,打印法律文书则得到县法院先用铅字打印,再油印出来。为了打好一份判决书,有时我们会弄得满手都是油墨。工作一段时间后,老庭长表扬我工作适应快,人也勤快,他很满意。一种法庭工作的神圣感和快乐感在我心里油然而生,我对法律的钻研也就乐此不倦。

1995年,上级法院要求每处法庭达到独门独院标准。殷巷法庭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了七间宽敞的办公用房,有了独立的院子,办公设施得到了改善;办案车辆由原来的自行车变为两轮摩托车;办案数量由原来的每年十几件增至上百件。而我也在那一年被法院任命为助理审判员。

法庭工作没有规律,常常使我们食不定时,睡不按点。有时,为了等当事人筹钱归来,我们会在偏远的村庄里等到凌晨两点。回到法庭,我们却发现,老庭长也还在等我们,一边等,一边看着卷宗——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感怀?我当时随手写下一首小诗《夜归》:月明冰天警车还,乡村法官霜尘染。法庭楼内灯犹亮,庭长候兵忙阅卷。

随着审判情况的需要和地域调整等因素,1998年至2000年,县里原来的21处法庭被并为7处,后又并为4处,殷巷辖区被合并后的怀仁人民法庭管辖。2000年,怀仁法庭建起了三层办公大楼,办案车辆也由原来的摩托车变为三辆汽车。近几年来,我们的法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8名工作人员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,实现了巡回法庭便捷化、诉讼服务多元化、审判法庭数字化、安全保卫智能化的目标。

寒来暑往,春秋数度,法庭已经成了我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心灵皈依的精神家园。我们这些基层法庭法官就像盐碱地上的红柳,虽根植于风沙盐碱,但根深叶茂、热情奔放、不屈不挠。工作之余,我常常和同事凝神我们的法庭大楼,涌出这样的感慨:法庭是家,它见证了我的成长,我的成熟;法庭是镜,它明了我的心,也温暖和照亮了他人。

一个法庭的变化,折射出我们伟大祖国从弱小贫穷到繁荣强盛的过程。我爱我的法庭,我更爱我的祖国。愿我们的国家更强盛,我们的未来更光明!(陈宜森 )

 

来源:人民法院报​​​​